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打氣三寶(之二)

(10-5-2008)


九五年與大學書友初探歐洲大陸,歷時六十多天的旅程以羅馬作結。經過十小時的走路,最後一夜選到火車站附近的一家意大利餐館,心血來潮點了Penne Bolognese + 可樂。

從此這成為冒失鉤獨門的Happy meal——每完成一段旅程,每渡過一個難關,心水清的寶寶、曾導演總會撞撞我的手肘:「需要來一客意粉可樂嗎?」

零二年接受HK Magazine的訪問,部份的答案早已不適用——不過其中一個還是歷久常新:

Which famous author/ artist/ musician would you like to invite around, and what drink/ meal would you serve?

想了十五秒。

Italian director Federico Fellini. I would serve him pasta and coca-cola. I always have this combination when I am in a good mood.

即是獲得記者的嘉許:「Woo, I really like this answer!」

當然啦,我相信只有箇中的高手才能領略這個「九唔搭八」的境界。

打氣三寶(之一)

(9-5-2008)

千禧年年初跟李寶寶躋身在HKAC四樓那不足三百呎的房間,拼手砥足為當時國際電影節的單元《獨立時代:亞洲新電影與錄像》苦幹。回想過來,特別懷念這段「自成一角」的時光:我們倆曾互相「嫌棄」,偶而吵咀,最後是冰釋前嫌,還以「諗到就做到」的精神互相扶持。還記得寶寶當時最愛熱播《Bittersweet Symphony》,更調到最高音量。



七年來每遇上透不過氣來的日子,冒失鉤自會選上這首《Bittersweet Symphony》,聽它五六遍,振奮士氣,然後像再有力量繼續面對問題。這兩個星期正為家裡一個嚴峻的問題煩惱不已,心情多番跌宕,趕快服用這道苦樂參半的藥方——看來病情不淺,這首交響曲暫時也失去効能‥‥‥

三月底臨近搬離Williamsburg的當兒,始才發現The Verve四月二十七日在紐約的個唱——緣慳一面,日後應有機會的。

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let me…

(4-5-2008)

洛城天使fifi大有當disc jockey的潛質。去年十二月搬到紐約時已收到DJ fifi精心炮製的三張雜錦CD,各有不同的心情。其中平常心系列最得冒失鉤的歡心:先來Track 16的《Strange Fruit》、然後是《Crying in the party》,最後還以《身外情》作結(完全暈低!)。

最驚喜的還是Track 9的《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let me》,這幾天常繞耳邊。

點心指數



(8-5-2008)

謝謝衆工友的慷慨熱情,復工後的第二天一羣人浩浩蕩蕩操上茶樓,真人表現了17位食客57籠點心9碟腸粉的壯舉。

小學書友

(2-5-2008)

因着Facebook,闊別超過二十年的小學書友們找上門來。三月底已錯過她們第一次的聚會,幸好今趟趕得上第二回;召集人希望喚來更多書友参與,還將之變成每月聚會。

席間談得最多大概是身高問題,焦點集中討論一眾站在最後一排的「高妹」停止長高之謎,目下甚至被當日的「矮人」迎頭趕上。是的,冒失鉤至今只有兩項「遺憾」:其一是沒有選擇在小五、小六期間習泳,不然應可保持高人一等的「優勢」‥‥‥

眾人又重温紀念冊上的警句:

萬里長城長又長
我倆友誼比它長

I have a pen
My pen is blue
I have a friend
Her name is XXX


這般「獨到」的文釆造句,大概只有十一二歲的人兒才有勇氣使出來吧。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36小時機場漫遊




(25-4-2008 > 27-4-2008)
墨西哥城>>紐約>>首爾>>香港=36小時機場漫遊

倦鳥知返


倦了,是時候回家了。

志在四方


(20-4-2008)
今次在墨城的根據地是首席洛城天使(暨帕區大使)Renee的表弟Rodrigo的大宅──其雙親均為醫學專才,酷愛收集藝術品,並善於將不同的風格揉合,於是滿室每見二人獨到的匠心:以掏空的藥瓶作為裝飾物,將中國的油畫放在櫃門上‥‥‥我被安排下塌在「男生房間」(the boy’s room):櫃門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將帥的油畫,周圍放滿地球儀,古今不同版本的地圖,許是喻意男兒志在四方吧。

更多墨城根據地的圖片:http://share.shutterfly.com/action/welcome?sid=0AcOXLdy3ZN2LEAA&emid=sharshar&linkid=link5


不知道Rodrigo表弟有否履行雙親的寄望,不過眼見這名社交界的火麒麟恍如是活動的 “Time Out”(墨西哥城版),專職籌辦派對,對城中大小美食展覧開幕酒會社交人脈瞭如指掌。每晚九時過後Rodrigo便會整裝待發;適逢其時為墨城的當代藝術展開幕,於是一連兩晚跟隨Rodrigo四處出巡,見識墨城最時尚的活色生香。

更多墨城之旅的圖片:

****
徒然想起早前與負責eyebeam宣傳部的Joanna午飯時,她提及自己的友人曾立下25歲前歷遊100個國家的心願,結果呢‥‥‥還超額完成!有機會一定要認識這位人物,大概可列入奇人誌排行榜。

Le Ciudad de Mexico (version.02)

(19-4-2008)

零二年在倫敦的Makin家的聖誕聚餐上,遇上一羣22歲的墨城朋友,整夜常播墨西哥八十年代金曲。

Ole ole, No controles!舞吧舞吧,不要停下來!



A very cliches song but always help to recall my best x’mas!!! 2002.12.24

下一站,墨西哥城


(18-4-2008)

復活節的當日,特地跑到費城,只為Frida Khalo的展覽(www.philamuseum.org, Feb 20 – May 18, 2008)。我站在她的 “The Two Fridas”前──兩個人手牽手,心連心,互相依靠──但其實兩個均是Frida自己。旁邊的標貼這樣寫着:「She is her own companion」。身心的痛楚、寂寞充斥着她每一張的作品,間或流露喜樂的情緒。那個下午,心裡已暗暗定下往F於墨西哥城邊陲Coyoacan的故居藍屋(Casa Azul)朝聖的念頭。

離開了大蘋果,馬上飛到墨西哥城與三位分別了四個多月的洛城天使會合,這是冒失鉤首度踏足中美洲,算是日後向進發南美夢想之旅的一次預演吧!

靠着Casa Azul的一片藍。

大合照


(16-4-2008)

本來是小型的單對單合照,一呼十應的情況下,最後演變成ACC八成員工的團體照。各人頂上一片陽光。

謝謝亞洲文化協會。因著他們的努力,成就冒失鉤及其他亞洲來的受益人畢生難忘的經驗.。

A 7-month adventure worths a life time remembrance.

18歲的物語



於小潢處借宿的還有另一位來自日本的ACC得獎人Erica。這位在東京漸露頭角的作家/插畫家正在進行一個收集故事的計劃,在過去的六個月橫渡美國,環繞的只有一個問題:「一個關於你在18歲時的故事」。目下Erica已搜集了五十多個的真人真事,從1945年18歲小伙子到當下2008年 的二八年華,每年一個有關18歲的回憶。

是夜Erica跟我分享了她18歲的私房回憶:她與初戀男友到紐約闖蕩的日子;輪到我了‥‥‥想了大半天,原來早已淡忘屬於那年代的種種,那時候應該是安份守己地在薄扶林道2號渡過大部份的時光吧。最先浮現的大概是在校報當編委的日子:每兩個月任意發揮的版面、與其他副編戲弄老總,當然還有一力主催的聯校編輯營,還拉來外面兩間中學加盟。從構思到整合,中間經過多番的周旋,想來也許是目下工作的雛型吧。是的,自己二八年華時正做着當記者的春秋大夢,那時候的role model正是電視連續劇《誓不低頭》剪Bob頭的邵美琪。

從18歲談起,我跟Erica這兩位水瓶座的女孩再說到有關寫作的種種,也交換了這些年來道聽途說的真實故事。最後與erica擊掌為盟:好的,我一定會開始動筆,將潛藏數年的計劃實行出來,何況早已構思好楔子的內容呢。

American’s Spirit (大蘋果版)



(1-4-2008)
兩年前在阿姆斯特丹重遇星加坡來的Sookoon(又是另一名ifva Alumni!),認識只在美利堅、德國境內有售的美國精神(American Spirit)。如林達在《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之一》所言,很難一言概括何謂「美國精神」,不過說到「大蘋果精神」,我會不假思索地搶答:「文化大溶爐!」,那種兼收並蓄的胸襟的確教人漬漬稱奇。

剛剛告別波蘭人聚居的Williamsburg/ Greenpoint一帶,搬到小潢於皇后Jackson Heights區的大宅借宿兩周。相隔20分鐘的車程已將我從中歐帶到印度──積臣區是印度人的地盤,那裡可找到最地道的印度食物服裝減價促銷──不過一轉到街角,那便是小南美地帶,商店的招牌由印度文改為西班牙文,森巴音樂、Tacos成為這裡的主調。

同一街道上的食店已見不同的文字。

夢想號快車


(25-3-2008)
他日若有機會在美洲大陸馳騁,結伴上路的必然是七十年代出品的Muscle car,理想是淺褐色,累了可在公路上的Motel留宿。

旋轉木馬


(20-3-2008)

有好幾次想跳上這個Merry-go-round,誠徵志同道合人乙名,不怕遭路人恥笑白眼者優先。

Le Carrousel, Bryant Park, Avenue 6及42th Street交界,New York

波士頓的印象



(6-3-2008)

兩日一夜的行程大致由於波士頓藝術學院任教的友人Jeannie包辦。她形容波士頓乃知識份子之地:從哈佛的英式古典到麻省理工(MIT)的現代主義──單憑校園的氣氛建築,我比較偏愛後者,看來像是一個自由跳脫的地方。

途經MIT的停車場

黃昏時份,在波士頓當代藝術中心門外遇上一對海鷗;離館時,又狹路相逢。未願回巢,或許是想尋回這兩只金指環吧。

Corelia parker
Wedding ring drawing – circumstances of a living room

Salcedo到抵押店買了一對金指環,將之溶掉後變成幼長的金線──隨意扭曲鎖結。真金誓盟歷驗洪爐火,剪不斷理還亂!?

波士頓的印象:

與Renee有個約會(續) --- Home visit




(2007年11月10日 – 洛杉機篇)
離開John大廳的Eames chair,告別這幢現代主義的經典大宅,Renee與我一致選定The Eames House為下次出遊的目的地。

(天啊,世事就是如此巧合,前幾天我還在Getty Centre的書店裡翻閱有關Eames夫婦的書籍,猛然想起他們雙劍合壁策劃的安樂窩The Eames House/ Case Study #8正位於Santa Monica附近,當然無車階級如我自然為交通的問題頭痛,忽然煩惱一下子給迎刃而解)。

更多The Eames House/ Case Study #8的圖片:

P.S:執筆之時,冒失鉤不住想起有關家居的種種──那不只是四塊牆壁凑合而成的空間,還有彰顯住客對生活的期望;不過現实中牽涉更多的是經濟效益,有限的資源時間分配‥‥‥回去後便要為家母/自身的安樂窩奔波張羅,議價/執拾/搬遷 x 2,裝修另計,是為零八年下半年一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