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掙扎,最後決意花八十二塊到古根漢美術館看雲門舞集的《風影意象》,之前敗在太斯斯然,已兩番錯過Mikhail Baryshnikov有份出演的《布萊希特》、Paul Taylor舞團等等。生命短暫,不欲再添一樁錯過。
當初林懷民因檔期問題,未能接受蔡國强参與籌辦奧運開/閉幕典禮的邀請,後來反而成就二人首趟合作的《風影意象》。二人分隔異地,更多時候是靠傳真、電話往來;「風‧影」先由蔡國强出題,配以百多句短句,再由林懷民從氣功、絲綢、形體、光影、中國書法一揮而就,以實體(人/布)表現虛象(風/影),引用蔡國强的說話,《風影意象》不是舞蹈,而是活動的裝置藝術。
在紐約上演的這個版本最特別的地方是從劇場移值到古根漢美術館的展覽心臟地帶──那裡正展出蔡國强的個展──從天花板懸下九輛平冶房車,張牙舞爪地宣示蔡「爆發力」(explosion)的記名風格;圖與蔡的作品對話之餘,又嘗試利用這裡獨有的圓滾旋轉空間,建立舞台效果。觀眾居高臨下,圍着中央從上而下散佈各處,昂望瞰首又是一番「爆發力」的景觀。
開首的一場最為撩人:三位背着白布翅膀的壯男首先現身,從高層慢慢飄然至下,並晃動手上的搖鈴,人未現先聞其聲;然後再從高空拋下三匹數百呎黑布絲綢,如瀑布行水‥‥‥不能說今番林、蔡的合作是天衣無縫,我感受的更多是林老師的意象;直至結尾的一場,蔡國强的爆炸影像投影至舞者手上飄揚的白布,剛與柔,光與影的對比──林、蔡的合體始才完成。
入場其時,現場人頭湧湧,好不容易才擠到最貼近演出者的第一排,不小心碰到身旁的觀眾,四目交投──頃刻呆住了,原來是李安──兩個月前還因工作的緣故,欲透過前輩介紹引見;現在不費工夫,就在咫尺。於是在往後的三十分鐘裡,眼看、耳聽、手觸全是兩岸最頂尖的藝術家,內心還有一陣的悸動;猶幸一念之差,方才領畧到這次最「貼身」的藝術觀賞經驗。原想提出與李合照,冀記下這奇妙的半句鐘──最後也給擱下。固然提不起勇氣,我還相信日後尚有更多接近藝術殿堂的機會,今次就用記憶留住吧。
Cai Guo-Qiang “I Want to Believe” (22 Feb – 28 May 2008)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http://www.guggenheim.org/
當初林懷民因檔期問題,未能接受蔡國强参與籌辦奧運開/閉幕典禮的邀請,後來反而成就二人首趟合作的《風影意象》。二人分隔異地,更多時候是靠傳真、電話往來;「風‧影」先由蔡國强出題,配以百多句短句,再由林懷民從氣功、絲綢、形體、光影、中國書法一揮而就,以實體(人/布)表現虛象(風/影),引用蔡國强的說話,《風影意象》不是舞蹈,而是活動的裝置藝術。
在紐約上演的這個版本最特別的地方是從劇場移值到古根漢美術館的展覽心臟地帶──那裡正展出蔡國强的個展──從天花板懸下九輛平冶房車,張牙舞爪地宣示蔡「爆發力」(explosion)的記名風格;圖與蔡的作品對話之餘,又嘗試利用這裡獨有的圓滾旋轉空間,建立舞台效果。觀眾居高臨下,圍着中央從上而下散佈各處,昂望瞰首又是一番「爆發力」的景觀。
開首的一場最為撩人:三位背着白布翅膀的壯男首先現身,從高層慢慢飄然至下,並晃動手上的搖鈴,人未現先聞其聲;然後再從高空拋下三匹數百呎黑布絲綢,如瀑布行水‥‥‥不能說今番林、蔡的合作是天衣無縫,我感受的更多是林老師的意象;直至結尾的一場,蔡國强的爆炸影像投影至舞者手上飄揚的白布,剛與柔,光與影的對比──林、蔡的合體始才完成。
入場其時,現場人頭湧湧,好不容易才擠到最貼近演出者的第一排,不小心碰到身旁的觀眾,四目交投──頃刻呆住了,原來是李安──兩個月前還因工作的緣故,欲透過前輩介紹引見;現在不費工夫,就在咫尺。於是在往後的三十分鐘裡,眼看、耳聽、手觸全是兩岸最頂尖的藝術家,內心還有一陣的悸動;猶幸一念之差,方才領畧到這次最「貼身」的藝術觀賞經驗。原想提出與李合照,冀記下這奇妙的半句鐘──最後也給擱下。固然提不起勇氣,我還相信日後尚有更多接近藝術殿堂的機會,今次就用記憶留住吧。
Cai Guo-Qiang “I Want to Believe” (22 Feb – 28 May 2008)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http://www.guggenheim.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