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日)
第二炮是由今次美國之行的贊助單位亞洲文化協會包辦。飲飲食食之餘,所有獎助金的得主也有表演項目:每人限時於三分鐘內介紹自己。
平常我總花上不少時間去介紹別人,推廣什麼計劃,但說到介紹自己,這還是第一趟。
究竟如何將自己濃縮在三分鐘內?
結果……我花了大約兩分鐘解拆自己的中文名字,然後什麼也說不上。
當一眾香港的代表將著眼點放在工作上,最愛台灣同胞的人文修養:要認識/介紹自己,不如從生活出發,還拉來窩居的一草一木,家中的大狗小貓,從平凡中見真性情。
攀上這道樓梯,便直達這些文人滋事份子當年把酒吸毒論文之地,到今天還定期舉辦讀詩會。這或許是繼《戰艦普坦金》、洛兹电影学校的巴洛克木樓梯之後,第三道於二十世紀裡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階梯!?
冒失鉤久仰杰克.克鲁亞克(Jack Kerouac)以及其小說《On the Road》(中譯為《在路上》)的大名(Beat派的始創鎮山之作),緣慳一讀。舊金山之旅後,一直想搜集相關的資料,欲多了解Beat派的神秘面紗。剛回洛城,又收到日本友人Lun*na的邀請,翌日出席她的老爺在西荷里活的攝影展 (http://www.kohngallery.com/current.html)——一看之下,原來老人家與Beat派甚有淵源……
四天之後,我在紐約的第五大道漫步,正想橫過馬路之際,抬頭一看,竟是「Beatific Soul: Jack Kerouac on the Road」的橫額。原來紐約公立圖書館正趁Beat派五十周年,舉辦克鲁亞克的個人展(http://www.nypl.org/news/kerouac.cfm)。不費周章,隨遇而安。我花了大半個下午去認識克鲁亞克這個文學奇才,如何一步步「在路上」遇上文學、古典/爵士樂、Beat派戰友威廉.巴勒斯(William S. Burroughs)、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宗教愛人……
克鲁亞克當年曾四次環遊美國:三次從紐約的時代廣場出發,橫渡至西岸的洛杉磯,然後折返;最後一次越境到墨西哥。聽來這般熟悉——這不就是冒失鉤今趟旅程的路線圖!?
於美國中部Massachusetts出生的克鲁亞克窮一生的精力,透過文字創作來追尋自己的聲音(“to find my own voice”),這就是他人生「在路上」的命題。類似的說話似曾相識——數星期前碰上Lun*na的樂隊鼓手,這位同樣是來自美國中部的成功商人,白天日理萬機,晚上躲在家中打鼓做音樂, “I have struggled all my life to be heard”,因為他的家鄉太容易埋沒個人的聲音。
謹將這段奇遇獻給廠長e,以及所有還在尋覓自己聲音的同路人。
傍晚回家狂唷娜姐的紐約示愛宣言,培養情緒。不過其中一句歌詞有誤。洛杉磯不是給睡覺的人,”Los Angeles is for people who drive!”
http://uk.youtube.com/watch?v=qaDlagQTImM
"I Love New York"
I don't like cities.
But I like new york
Other places make me feel like a dork
Los Angeles is for people who sleep
Paris and London. Baby you can keep
[Chorus]Other cities always make me mad
Other places always make me sad
No other city ever made me glad except New York
I love New York [X3]
If you don't like my attitude.
Then you can F off
Just go to Texas
Isn't that where they golf
New York is not for little pussies who scream
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Then get off my str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