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到三藩市的城市之光書店(City lights Bookstore)朝聖,嗅嗅這所在五十年代孕育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氣味。「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一群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体。從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被視為美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支「次文化」,他們質疑和否定傳统文化價值觀最重要的力量,挑戰美國知識份子權威和主流文化。儘管「垮掉的一代」基本上是一個純粹的文學流派,但對整個西方文化的影響却是强大深遠。「垮掉」之後,就是「嬉皮士」的烏托邦。
攀上這道樓梯,便直達這些文人滋事份子當年把酒吸毒論文之地,到今天還定期舉辦讀詩會。這或許是繼《戰艦普坦金》、洛兹电影学校的巴洛克木樓梯之後,第三道於二十世紀裡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階梯!?
冒失鉤久仰杰克.克鲁亞克(Jack Kerouac)以及其小說《On the Road》(中譯為《在路上》)的大名(Beat派的始創鎮山之作),緣慳一讀。舊金山之旅後,一直想搜集相關的資料,欲多了解Beat派的神秘面紗。剛回洛城,又收到日本友人Lun*na的邀請,翌日出席她的老爺在西荷里活的攝影展 (http://www.kohngallery.com/current.html)——一看之下,原來老人家與Beat派甚有淵源……
四天之後,我在紐約的第五大道漫步,正想橫過馬路之際,抬頭一看,竟是「Beatific Soul: Jack Kerouac on the Road」的橫額。原來紐約公立圖書館正趁Beat派五十周年,舉辦克鲁亞克的個人展(http://www.nypl.org/news/kerouac.cfm)。不費周章,隨遇而安。我花了大半個下午去認識克鲁亞克這個文學奇才,如何一步步「在路上」遇上文學、古典/爵士樂、Beat派戰友威廉.巴勒斯(William S. Burroughs)、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宗教愛人……
克鲁亞克當年曾四次環遊美國:三次從紐約的時代廣場出發,橫渡至西岸的洛杉磯,然後折返;最後一次越境到墨西哥。聽來這般熟悉——這不就是冒失鉤今趟旅程的路線圖!?
於美國中部Massachusetts出生的克鲁亞克窮一生的精力,透過文字創作來追尋自己的聲音(“to find my own voice”),這就是他人生「在路上」的命題。類似的說話似曾相識——數星期前碰上Lun*na的樂隊鼓手,這位同樣是來自美國中部的成功商人,白天日理萬機,晚上躲在家中打鼓做音樂, “I have struggled all my life to be heard”,因為他的家鄉太容易埋沒個人的聲音。
謹將這段奇遇獻給廠長e,以及所有還在尋覓自己聲音的同路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